交易特征视角下的内部转移定价
潘飞,王悦,文东华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会计学院200439)
一、引言
现代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组织的边界是由进行有效的专用性投资的需求所决定的。由于人的本性充满了机会主义,所以组织就必须在交易中充分地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签订详细的合约是一种对策,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诸多的不确定性,合约不可能防范所有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当产品生产需要较多的专用性投资时,单凭市场的力量无法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因此引发了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通过比较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企业会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垂直整合,以此将交易方纳入自己的组织范围。当内部交易的成本等于外部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存在的界限被界定了。在界限以内,组织会选择内部交易的方式,而在界限之外,则采用市场交易。在这个权衡(tradeoff)的过程中,交易成本是组织选择交易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组织一旦决定进行内部交易,就往往面临转移定价的问题。
二、转移定价的前提——组织内部的交易
(一)分析的逻辑起点
用交易成本的差异解释公司为什么采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各种经济行为可以追溯到Coase与Williamson相继提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框架。Coase认为企业与市场都是组织交易的机制,选择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取决于它们的相对成本。Williamson认为内部交易的决策与交易的特征相关。后来,Spicer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了转移定价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战略和交易的特征与转移定价问题以及内部交易管理的组织程序有关。因此,可以用交易成本经济学来解释有关内部交易管理和转移定价设计的契约问题。随后,Walker采用Porter的竞争战略框架以及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了公司采购决策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关风险对竞争性战略的意义。[3-4]这些成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转移定价的理论基础。
(二)交易的特征
交易成本经济学集中关注在各种治理结构中进行交易的有关成本与风险。如果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成本增加,公司极可能选择替代性的机制如内部化交易来节约成本,而交易成本的水平则是由交易的特征共同决定的。
首先是资产的专用性。当与具体交易相关的资产具有较高程度的专用性时,投资于此种资产的价值就依赖于具体交易关系的维持或继续。资产专用性高意味着资产不能无成本地从现有用途转向其他用途,从而投资的价值将会因另一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受损。这样,易受损失的交易一方会有动机采用适当的契约或组织形式来维持交易关系。因此,随着资产专用化程度的提高,公司在市场中从事交易的成本增加,替代的组织形式即内部化交易将具有成本优势。
其次,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一种状态依存性,主要来源于组织面临的技术与环境。[5]组织的设计就是对不确定性来源的反映。具体而言,组织会通过部门化和分权来处理不确定性,从而使其他部门在近似确定的条件下经营。尤其当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时,不确定性增加了执行市场交易的成本,组织更可能选择内部化交易以规避风险。
最后是交易的程度,即交易的频率和数量。它决定了组织以及控制交易的治理结构的成本能否得到补偿。对于大规模的和频繁发生的交易,治理结构的成本(如层级)易于得到补偿,!"这一特征这对于显现内部交易的优势十分重要。
Williamson认为这些交易特征共同影响了自制与外购相对的规模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比较内外部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决定交易的形式,即组织做出自制或外购的决策是出于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的目的。在Williamson的模型中,存在资产专用性的临界点,此处内外部交易的成本差异为零,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不断增加,内部交易相对于外部交易的总成本(行政成本和生产成本)开始下降,逐渐显示出内部交易的成本优势,而同时也引发了计量内部交易效率的转移定价的使用。
(三)交易特征对内部交易的影响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为内部交易提供了具体的解释,即以最小化生产和交易成本为目的来确定自制或外购的决策。资产专用性等交易特征与内部交易的决策密切相关。具体而言,资产的专用化程度越低,自制或外购决策中规模经济的作用就越重要,而供应部门(卖方)可以将多种顾客的需求聚集起来,以获得有效的经营规模,从而成为低成本的生产者。同时,与外购相关的潜在交易成本越低,公司也就越不可能进行内部购买。但是,当生产中间产品所需投资的资产专用性越强,买卖双方的产品成本优势越少,双方面临的契约风险又会带来额外的契约成本(包括缔结、监督和执行契约的交易成本)。此时,外部采购风险增加,市场交易的成本增加,公司更可能选择内部化交易。而内部化交易带来了公司部门之间商品和劳务的转移,如果内部交易单位是利润中心,需要进行独立核算以及对内部交易各方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加以记录和反映,提供真实可靠的经营业绩,实现有效的管理。为了正确评价公司内部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明确区分各自的经营责任,使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各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具体特点,制定合理的、具有充分经济依据的内部转移价格。
三、分权——转移定价机制建立的组织基础
如上所述,组织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不确定性。诸如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都受到组织技术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分权的组织结构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并且引致了组织成员行为的差异。分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组织的各部门在经营上存在差异。而分权管理的实施方式通常是设立分部的经营单位,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差异导致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方式、决策标准甚至对现实的认知也各不相同。部门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的程度主要是由技术与环境的需求决定的,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必要的差异化,因为必要的差异化是组织成功的条件。转移定价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达到必要的差异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转移定价有助于区分和查明公司各部门的责任。可以说,转移定价机制提升了部门的差异化。
根据分权的需要,一个适当的转移定价系统应起到如下的作用:(1)使总部的管理层根据各部门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尽可能准确地评价其业绩;(2)激励各部门经理以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目标来追求自身利益;(3)在保持部门自治的同时,能够促进经理提高部门利润的效率。通过使部门经理以本部门的利益行事,分权努力达到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显然,转移定价系统的作用与分权的目标是一致的。但问题是,最优的转移定价系统在保证部门自治权的同时,能否保证实现公司与部门利润的最大化?因为既要达到激励目的,又要达到分权单位与公司整体目标一致,这往往是一对矛盾。适合于评价责任单位经营业绩的转移价格可能使责任单位违背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而能提供正确激励的转移价格却可能使长期对组织的成功有重大贡献的部门在其业绩报告中出现亏损。可见,转移定价如何设置对公司整体通过转移定价影响其决策制定以及业绩计量的部门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部门业绩计量的准确性依赖于通过转移定价所汇集的成本(或收入)的准确性,不准确的转移定价会阻碍而非激励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转移定价方法的选择不仅是将公司的利润在各部门之间划分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还将对组织未来的利润产生影响。因此,转移定价的确定尤为重要。
四、确定内部转移定价——交易特征的影响
在整个公司中转移定价政策可能是多样化的,因为它们与内部交易的特征有关。具体关系可被细分为:
1.当转移的对象是标准化的中间产品,或者转移的产品其定制程度较小,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市场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市场上容易发现相同或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可将市场价格设定为内部转移价格并作为决策制订的主要基础,公司的利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事实上,部门经理更愿意接受市场价格作为内部交易的价值计量和部门的业绩计量。Shelanski(2004)的研究表明:如果交易需要高度的专用性投资,那么内部交易以成本为基础的管制定价会更有效;相反,如果资产专用性投资低,双方就不会因交易失败而受到极大的损失,并从业绩方面考虑得益更多时,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协商会带来更有效的管理。
Spicer进一步认为,从契约的角度看,内部转移的是标准化的中间产品时,不存在相关的转移定价问题。利润中心经理会就市场价格进行协商,调整限于数量折扣、销售与供货的差异,内部或外部销售或购买零件的决策权给予部门经理。因为,公司的利益可以在内外部供应商的竞争中得到保护。
2.当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的定制程度与交易专用性投资处于中等水平时,市场价格的相关性开始下降,内部制造成本在转移价格的确定和事后调整转移价格的谈判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交易专用性投资增加时,公司更需要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更需要确保适应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变化,并做出更有效的限制。各利润中心的管理者接触制造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机会具有差异。这里便会预期到有一个使用成本加成定价和竞价或其他市场信息来形成转移价格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因为公司在自制或外购决策中的经济利益增加,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增大,就更需要引入仲裁机制,其重要作用就是克服利润中心的信息不对称。协商、冲突与仲裁提供了一种处理公司内部信息阻塞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定价解决机制。
3.如果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是特质性的(idiosyncratic),而且包括大量交易专用性投资(包括人力和物质资本)时,内部制造成本将会成为设置转移价格的重要基础,而对于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公司高管层会有较强的控制。
产品的异质性程度越高,在市场上寻找到价格的可能性越小,公司会限制部门的采购决策,以保护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公司整体的利益。如果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不大,那么适应性为中等,公司会继续采用分权、利润中心结构,配以协商仲裁过程,更可能采用成本加成的转移价格来控制利润中心之间的产品或劳务流动。总之,当支持内部转移所需的专用性交易的投资处于低水平时,中间产品具有低程度的专用性,并很可能在市场上获得相似的产品,公司的内部交易就存在“真实”的价格。
在竞争性的条件下,市场价格是有效的。购买部门不愿支付高于市场上替代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可以作为内部交易的转移定价。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中间产品的定制(异质)程度也升高,内部制造成本将成为转移定价设置的首要基础。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意味着不存在这些资源的外部市场,或者市场价格在短期内无关。即市场没有提供给购买或供应部门替代的交易机制,这对部门经理在外部市场上发现有利于转移定价设置的价格极为困难,而组织的利益需要通过适当的价格才能得到保护。因此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确定转移定价,任何可获得的市场价格都可能只是内部转移价值的粗略估计,而不适合用做转移定价了。
五、科学制定内部转移定价的启示
如果单纯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考虑,产品或劳务的提供需要较高的资产专用性水平,那么更可能采用成本基础的转移定价,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分部得到应有的补偿,并规避高水平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定价属于管理控制系统,而管理控制系统可以视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根据权变理论的观点,不存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管理控制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组织如果要科学地确定分部间的转移价格,必须更加全面地考虑影响转移定价的组织因素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包括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公司的战略以及分部间的依存性等等,环境因素则包括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监管的严格性以及税收因素等等。要得到令企业满意的转移定价系统,还要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权变环境和战略需要,而且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帮助组织设计一个适合自身需要的而非理论上完美的转移定价系统。
来源:潘飞、王悦、文东华:交易特征视角下的内部转移定价,当代财经,2007年06期。